Saturday, October 4, 2008

死亡诗社

豆瓣一直猜我喜欢,今天才看。

其实觉得还一般了,但最后居然还是不争气的哭鸟~~
以下为离散感想:

1.那个演Todd的就是《爱在黎明破晓前》和《爱在日落黄昏前》的Jess啊,这电影里完全是个正太么...

2.我觉得用Todd这名字当英文名不错,理由如下:
a)以T开头
b)可以分开写成To DD,给弟弟,可以装纯
c)tod有机灵的人的意思,加个d表示过去式,我也发现我是过去机灵现在愚钝
d)实在混不下去可以找个孙二娘开人肉包子店。

3.那老师的名字叫Keating,我怀疑是Keats的现在进行时啊。

4.Keating出场的时候吹的口哨,前两段是老柴的1812序曲最后俄国人民欢庆胜利时候的高潮部分,也就是V字仇杀队里国会大楼被炸的时候那段儿,中间那点儿没听出来,快出门的时候吹的是国际歌里“英特那熊哪儿”这句。

5.当我意识到居然连这都能听出来的时候,心里面一个声音说:你真牛逼啊。我想了想,不得不同意他。

6.我最喜欢里面的Charlie,但现在一想到这名字第一个声音就是“Charlie bit me...”然后就很想笑。很过分的是,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莎士比亚的sonnet(I prefer autumn's day tho),居然被他说成是他自己写的。

7.我觉得这电影就只是一个“小规模的浪漫主义起义”,当然如果算上Neil自杀的话也可以勉强称之为“武装起义”。简单地说,当你给浪漫主义这件事取“浪漫主义”这个名字的时候,这件事就已经不那么浪漫了。

8.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已经用理性来规范艺术了,在他的理性的三个层次里,诗学也是其中之一:纯粹理性(形而上学,逻辑,数学),实践理性(物理,政治,伦理)和创造理性(诗学,修辞学)。在他的《诗学》里就已经根据普遍性原理给悲剧和史诗分了高下,说实话,这和那位用“阴影面积法”计算莎士比亚和拜伦的十四行孰好孰坏的PhD也没多大区别了。

9.理性和情感一直,从荷马对巴库斯就开始,都是西方冲突的主题,近代比较重要的比如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二战后的解构主义,在冲突下面实际的线索还是理性的。真正的非理性是倒是东方的神秘主义,他不是对理性的反动,而是对理性的不理不问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东西。

10.所以里面Keating引用Robert Forst的话“树林中有两条路,而我选了那条较少人走的路,这就造成了所有的不同。”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但现在越来越觉得,两条路分明是殊途同归,就是黑格尔的“正-反-合”。

11.我觉得在任何真正审美的意义上,我都是中国式的。在青山秀水旁曲径通幽的小宅院,显然要比希腊罗马那些五大三粗的傻不愣噔杵在城市广场的建筑美的多。黑白两色的水墨画也要比任何除了印象派之外的西方画作更有感觉。中国诗也要比动辄上万句的西方史诗有情调多了。我真是觉得没有比这更恰当的爱国主义了。

No comments: